智算基础设施:赋能模式新范式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智算基础设施赋能模式正迈向多元化发展,特别是从单纯的“算力提供”向更为综合的“算力+算法+数据+场景”的模式转型。

 

这种转型背后不仅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是为了推动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打造更加高效、灵活的计算生态。通过产研合作联合创新超智融合算力生态等模式,智算基础设施正在为各行业注入新的动能,推动其加速转型并落地应用。

1. 产学研联动助力行业大模型创新

产研合作是智算基础设施赋能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AI技术的发展,部分智算基础设施开始将创新的重心聚焦在行业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

 

例如,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例,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为等单位合作,开发了一个智能化工大模型。该模型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流程优化,能够提升化工行业的研发效率,尤其在如甲醇制丙烯等复杂化工流程中,快速进行反应动力学的自动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这一大模型的训练,智算中心不仅提供了高达20P的算力支持,还在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协作下进行了算法优化,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这一模式的成功,不仅是智算基础设施赋能科研创新的典范,也是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重要路径。

 

2. 行业领先企业引领联合创新,构建AI产业生态

在智算基础设施的赋能模式中,行业领先企业的联合创新无疑是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动力。大型云计算厂商如阿里云、华为云等,已不再局限于单纯提供算力,而是通整合算力、模型、数据、场景等资源,形成了AI技术的全要素创新平台,纷纷推出了MaaS(Model as a Service)服务,为行业客户提供了全新的合作模式。

 

例如,广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联合华为、中国移动及多个行业龙头企业,成立了人工智能算力及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低空经济、医疗、家居等行业的AI应用落地。这种创新联合体不仅为AI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资金、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全方位支持,还促进了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通过依托中科院“紫东太初”大模型,带动了多个行业的AI应用开发,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孵化了近60个创新应用,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3. 央国企示范应用推动AI技术落地

智算基础设施赋能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央国企的示范应用,尤其是在国资委“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的推动下,智算基础设施的应用正从研发走向全面部署。

 

例如,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中煤科工集团提供了AI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支持其推出昇腾AI智能矿用机器人,并已在内蒙古的煤矿项目中成功落地。这一应用不仅推动了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也加强了国产化软硬件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

 

此外,其他央企如中石化、中钢集团等,也开始将AI技术应用到生产制造、能源管理等领域,推动了全栈AI应用的落地与产业化。通过这些示范项目,AI技术的优势得到验证,也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4. 超智融合算力生态助力多场景应用

超智融合算力生态模式代表了智算基础设施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融合智能计算高性能计算的优势超智融合模式能够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

 

例如,宁波大学的信息学院团队利用超算资源进行视频理解大模型的训练,使得计算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模型的迭代优化速度加快。在飞行器气体燃料模拟领域,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则利用超算和智算的融合,提升了计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方法快了25倍,为飞行器设计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支持。

 

 

 
 
 
 

作为深圳政府备案的城市数字化服务商,智云算能能够为各行业提供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未来,智云算能将继续支持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迈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新时代。

 

感谢您的阅读

期待您的互动、反馈📝

让我们共同学习和探讨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咨询与合作:zysn@witcloudnet.com

 

 
END
 
 
 
 
 
科技与创新
永无止境
无限创新
 

 

 
 

 

 

新闻动态

NEWS